楊奕護《荔枝紅了甜在心里》
紀萬水《兩岸民間真情在》
陳巡《大岞漁女》
何文亮《兩岸漁家中華情》
濃郁的閩南風情、鮮艷大膽的色彩、樸實生動的民間生活場景······近日,4幅同安農民畫作品入圍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江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的“壯麗七十年,闊步新時代”全國農民畫創作展,預計今年11月將在北京等地巡展。
同安區文化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同安農民畫作為省級非遺項目,同安區文化部門一直重視對其保護,建立同安農民畫創作培訓基地,定期辦公益培訓、進校園活動等,讓同安農民畫不斷傳承發展。
貼近時代
網絡銷售農產品細節入畫
由同安區文化館報送的作品《大岞漁女》《兩岸民間真情在》《兩岸漁家中華情》《荔枝紅了甜在心里》入圍本次全國農民畫創作展4幅同安農民畫作品具有濃郁閩南特色和鮮明時代特征,內容包含農民對荔枝豐收的喜悅、海峽兩岸漁民合作捕魚等,幅幅堪稱精品佳作。
談及《兩岸漁家中華情》的創作背景,現年70歲的作者何文亮介紹,創作靈感完全來自于他的生活。從小就參加捕魚生產的他,期望用農民畫的方式描繪出廈門、金門兩地漁民出海捕魚的場景。
“我們何氏家族出自金門,后遷至同安,但每年我們都會前往金門訪親祭祖,因此我也想通過這個作品展現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本是一家人。”何文亮說。
在欣賞《荔枝紅了甜在心里》時,除了忙碌的采摘景象,畫中一位農民邊采荔枝邊打電話的細節,引起了記者的好奇。作者楊奕護解釋,那位農民在聯系買家,通過網絡平臺將荔枝賣出去,這是他在采風時看到的真實場景。“現在有鄉村振興政策的扶持,農民賣出農產品的方式更加便捷,收入也大大增加了。”曾從事荔枝產業的楊奕護笑著說。
發展傳承
開展農民畫公益培訓
同安農民畫作為省級非遺項目,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背后離不開同安區對非遺文化保護的努力。一直以來,同安區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工作方針,建設農民畫創作中心、培養非遺傳承人,并給予專項資金扶持農民畫創作。
除了培養同安農民畫非遺傳承人,同安區還開展農民畫進校園活動,使廣大青少年能近距離欣賞、了解同安農民畫作品。同時,每年定期舉辦的農民畫夏令營、同安農民畫公益培訓等,讓同安農民畫的發展融入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
“我們期望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喜愛同安農民畫這個藝術形式,通過代代相傳將其發揚光大。”楊奕護告訴記者,他和何文亮等同安一批農民畫創作者,也都是農民畫公益培訓的老師,他們會手把手教學員創作農民畫作品。此外,今年同安農民畫公益培訓在教學設計上有所突破,通過引導青少年在環保袋、草帽上創作農民畫,加入垃圾分類、節能環保等元素,繼續豐富農民畫內涵。
鏈接
同安農民畫今年入選省級非遺
同安農民畫歷史悠久,有跡可考的年份可追溯至隋唐時期。20世紀60年代,同安農民畫初成規模,當時作者都是農民,形式以年畫、版畫、宣傳畫為主,構圖飽滿,造型夸張,設色濃烈,對比鮮明。素材多源自勞動生活,諸如圍海造田、插秧播種、采茶摘果以及喜弄車鼓等,展現歌頌勞動人民樸實、率直和憨厚的情懷。隨著時代發展,農民畫作者除了農民外,還有漁民、家庭婦女等。
今年,同安農民畫成為省級非遺項目,并獲得授牌。
(責任編輯 艾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