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戲現場
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是福建省五大地方劇種之一,也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它流行于莆仙方言區,并流播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莆仙華僑聚居地。莆仙戲是從唐代的百戲演變來的,成于宋、盛于明清、光大于現代,至今仍流行于莆仙城鄉。它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的影響,富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其唱腔豐富,綜合了莆仙的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道法曲、宋元詞曲和大曲歌舞的藝術特點,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濃厚地方色彩。莆仙戲現存傳統劇目近5000個,舞臺手抄本8000多冊,已整理正式出版的有《莆仙戲傳統劇目叢書》23卷。莆仙戲傳統劇目、音樂曲牌、角色行當等都與南戲有著密切的關系。據統計,現有劇目中,保留宋元南戲原貌或故事情節基本類似的劇目有81個,有劇本流傳的有58個,約占目前已知的宋元南戲劇目244個的近四分之一。因此,莆仙戲被譽為“宋元南戲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莆仙戲的角色行當大致分為:生、旦、靚妝、末和丑。服裝、化裝和道具都獨具特色。臉譜化妝有紅、白、黑、藍、綠、金各色,不同角色顏色不同。表演基本功集中在手、步、肩三個部分,要求頭、身、腰的配合。莆仙戲的音樂內容十分豐富,素有“大題三百六,小題七百二”之說,有一千多個音樂曲牌和300多種鑼鼓經,這是其他劇種所不及的。樂器保留有宋代教坊的“鑼、鼓、吹”的伴奏形式。近年來,莆仙戲又吸收了民間的“十音八樂”元素,音樂更加美妙動聽。
莆仙戲與媽祖信俗活動自古就關系密切,元代何中的《莆陽歌》五絕其三曰:
天妃廟前社日時,女郎歌斷彩鴛飛。
林花滿地瓜船散,城里官人排馬歸。
詩中描述了莆田里社媽祖廟會時,女郎賽歌、放飛風箏,瓜船聚集,連城里的官宦人家也紛紛乘馬坐車前來觀賞的壯觀場景。宋元以降,在媽祖誕辰、升天日以及其他媽祖信仰活動中,幾乎都要演劇酬神。因此,莆仙地區略具規模的媽祖宮廟都配建有戲樓或戲臺??梢哉f,演出莆仙戲也是媽祖信俗活動的組成部分。
莆仙戲
莆仙戲
(責任編輯 艾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