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京下關天妃宮的媽祖文化遺存價值
下關天妃宮是明成祖朱棣為感謝天妃等諸海神護佑鄭和航海平安而敕建,與靜海寺相鄰,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以及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歷史遺存之一。
該天妃宮始建于明永樂五年(1407年),史稱龍江天妃宮。鄭和首次下西洋回國后,以海上平安為天妃神靈感應所致,奏請朝廷賜建。鄭和在以后的六次下西洋出航前和歸航后,都專程前往龍江天妃宮祭祀媽祖。天妃宮屢遭戰火,歷代均有修葺,新中國成立后多次修繕,現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由東西兩軸線院落組成。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明成祖朱棣下令建造天妃宮,史稱“龍江天妃宮”。第四次下西洋時,下令立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簡稱天妃宮碑),并親自撰寫碑文。天妃宮供奉的是媽祖娘娘,在此立碑是祈求和感謝其保佑鄭和出海平安。此碑是國內唯一一塊由皇帝親自撰文頌揚媽祖的御碑,是中國現存最大一方涉及鄭和下西洋事件的石刻,是全世界媽祖文化最高規格的文化遺存之一。
南京媽祖文化的興盛是鄭和下西洋的產物。當時航行需要大量船只,而這些船只主要是福建一帶適合在大海中航行的福船,所以很多福建及南方沿海造船的工匠把家鄉的神——媽祖帶到了南京,他們認為媽祖會保佑平安吉祥,也會保佑鄭和航海順利。當時,天妃宮是皇廟,朝廷每年會舉辦兩次官祭,分別是媽祖的誕辰日農歷三月廿三,和升天日農歷九月初九。
1937年,天妃宮因戰火被毀,這一民俗活動逐漸銷聲匿跡。時隔近70年后,隨著靜海寺、天妃宮歷史景區的重建,媽祖文化廟會于2005年恢復。幾百年來媽祖文化在南京還比較興盛,現在把官方祭拜和民間祭拜結合起來,并有所改進和創新。如今,天妃宮媽祖廟會已經入選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11月,南京天妃宮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遺產點之一,正式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目錄。
二、水西門天后宮與福建的深厚淵源
水西門天后宮建于清代乾隆戊寅年間(1758年),由江寧知府金蒲蔡長云及福建仕商等人捐建,為祭祀天后之所。
最早在南京羊皮巷(今新街口南側)修建了福建會館(天后宮),后來遷至現址水西門內。
水西門在南京城西,秦淮河東岸,也是一處水上碼頭。出水西門向西與上新河聯接。上新河直通長江,是著名的木材集散地,所以水西門成為重要的水陸通衢。因此福建人將天后宮遷到水西門內也是十分恰當的。天后宮位于莫愁路南端與升州路的交匯處,這里東聯夫子廟,在明清以降的數百年間是南京的繁華地段。原來的天后宮規模很大,現在僅存建筑二進,有大殿、配殿和廂房。1986年南京市建鄴區文管部門曾予以修整,作為游樂場開放,并定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后來又淪為廢舊物倉庫。此次經重新修整后,成為南京的一座道觀。大殿中供奉的是一座天后塑像,“天后宮”的匾額是藝術家黃養輝題寫。兩間配殿里的財神殿和慈航殿,分別供奉的是趙公明與觀音。在大門與大殿有一副內容相同的對聯:神光元渺靈書誦處生瑞靄,圣澤流長金陵道院起祥煙。
據資料載:這座天后宮內有三塊碑刻,即一塊大碑與兩塊小碑。大碑嵌于主殿北墻里,過去是游樂場的活動場所,碑文多已漶漫,主要鐫刻的是當年捐款人名單及銀兩數。
兩塊小碑的其中一方是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由蔡長云署名所立,碑文稱“茲羊皮巷老會已經拆移水西門內其基地并挑六號”,可見原來占地面積不小。另一方是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由福建仕商所立之碑,碑文稱“江寧府記載敕封天后圣母宮在府治水西門內”。既是“敕封”的,在當時的地位也是頗高的。各地的天后(天妃)宮之建造者,有政府、水師與民間諸類型。在福建省外者,多由福建人士合作建造并管理。此碑文再度記實了水西門天后宮與福建會館屬合二為一的活動處所。
三、南京媽祖文化收藏活動方興未艾
南京在媽祖文化收藏方面也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甚至有收藏家將海絲文化及與之相關的媽祖文化作為專題來收藏,并準備建南京海絲(媽祖)文化博物館。
絲織畫的主要工藝即織造,指的是生絲經加工后分成經線和緯線,按照一定的規律相互交織形成“提花”絲織物的過程。以這種技術制作的絲綢藝術品,手感和光澤度都極佳。但因成像點陣需要一定的攻克技藝,生產過程復雜、成本較高,其價值也不菲,一般供豪門貴族觀賞。
從雅昌權威數據分析,目前上拍過的都錦生絲織畫以新中國成立前后都錦生絲織廠制作的居多,而其更早的作品并不多見,尤其是這樣的媽祖像絲織畫更是鳳毛麟角。
上、下聯第一分句分別從空間、時間角度展開,贊頌媽祖的神通遍及四海,通過寫歷代帝王敕封的盛況,表現出媽祖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四海”寫區域之廣,“數朝”寫歷史之悠久,“顯神通”“受封典”則簡明地從正、側面點出媽祖之功德。第二分句“千秋”“萬古”氣勢宏大,表明媽祖的恩澤將永遠被人們銘記。
“向四海顯神通”,高度概括了媽祖文化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媽祖信仰促進了華僑與所在國人民之間的感情聯絡,達到“世界媽祖同一人,天下信眾共一家”的大同境界。媽祖文化的外延也很廣,與海上交通貿易、中外關系、反侵略戰爭、科技發展等領域都有聯系。歷史上著名的鄭和下西洋、明清兩朝對古琉球的冊封、施瑯將軍收復臺灣等,都是以媽祖信仰為精神支柱去戰勝海上的重重困難而圓滿完成任務的。結合梁啟超落筆的時代背景看,“顯神通”就有了更深一層的涵義——希望“四海”的中華兒女團結一致,弘揚媽祖精神,為救國救民而努力。
“歷數朝受封典”,也是有歷史依據的。宋高宗紹興年間,朝廷首次對媽祖進行褒封,封靈惠夫人;從此,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皇帝先后敕封了三十多次。清康熙年間,媽祖和孔子、關帝等一同被列入清朝地方的最高祭典。
四、結語
毗鄰長江的南京由于地理位置的優越,自古以來水上航運就十分發達,加上舊時南京城內外水網密布,類似媽祖這樣的水神崇拜有很深厚的根基。由于水運交通的普遍發展和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媽祖信仰就自然成為南京百姓的普遍性信仰之一。
在南京,媽祖的敬仰者不僅是于此生活的沿海人深受影響,老南京自古也有春祭媽祖的習俗。“三月二十三,烏龜爬下關。”這句流傳于老南京的諺語,說的就是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紀念日時,下關靜海寺、天妃宮前媽祖廟會的盛況。過去人們不識馱天妃宮碑下的贔屃,只見它形似烏龜,所以把這一祭祀天妃媽祖娘娘,祈福平安的廟會稱為“烏龜會”。
時光流轉,在靜海寺天妃宮前,再現了當年明代皇家傳統祭祀,由來自福建的主祭人帶領海峽兩岸信眾共祭媽祖,在江蘇南京重溫了媽祖精神。
圖片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 艾寧)